张永和:中国建筑不应只向西方学习
2016-12-27 来源: ABBS建筑论坛 阅读:0次
张永和,1956年生于北京,父亲是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他在八十年代自费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自1993年起,张永和成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在国内从事建筑设计、实践。经过三十多年在建筑领域的摸索,张永和设计出了二分宅、席殊书屋等等作品,并成为了普利兹克奖评委团里的首位中国面孔,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
16日下午,雾霾笼罩着北京城。我们从出租车上下来,在一片灰蒙蒙的楼宇中寻找着张先生的工作室所在地,期间差点走错路。还好,我们找到了那栋四层小楼,而张先生的工作室“非常建筑”就在这栋楼的顶层。
我们走进去时,整栋楼似乎都在装修。木板、水泥一类的工地用料堆放在一楼的大堂里,仿佛是北京的一个缩影——日新月异的今天,即使你曾经来过这里,也可能会迷失在完全不一样的景观中。
与外面的装修形成反差,张先生的工作室很安静,井井有条。哪怕是很小的细节,也充满了十足的设计感。我们走进张先生的办公室。空气里弥漫着好闻的木质家具的味道。这是一间并不算宽敞的屋子,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张莫兰迪的油画——几只简单到极致的瓶子,那是莫兰迪的经典题材。除此以外,屋子里就只有办公桌和简单的书柜、书架以及几把椅子。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图纸、书本和办公器材,凌乱中隐隐透露着秩序。
我们调试好器材,等待着张先生。不一会儿,张先生走了进来。他开了整整一天的会,但看起来没有丝毫疲惫,温和地配合着我们的种种要求。这次,他要在镜头前读一首诗,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代表作《雪夜在林边停留》,他说,这首诗能够给他带来一种“宁静的感觉”——这与他对于古典建筑理念的推崇有着某种契合之处。
于是,我们从诗歌谈到了建筑,之后又聊了聊绘画和摄影,以及其他一些我们感兴趣的话题。